1月4日,《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上架,包括北京、张家口在内的“10+1”试点地区掀起了一波用户体验热潮,同时也标志着数字人民币的探索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数字人民币道出京东白条套出来(来自一个经验者的自述)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22日,已经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笔数达到1.5亿笔,交易额接近620亿元。目前,有155万商户支持数字人民币钱包,涵盖公共事业、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和政务等各个方面。

那么数字人民币到底是什么?它跟我们习以为常的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有何区别?国家推行数字人民币又有什么深远意义呢?

什么是数字人民币?

根据百度词条解释,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

而《数字人民币》App则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发,面向数字人民币个人用户开展试点的官方服务平台,提供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的开通与管理、数字人民币的兑换与流通服务。现在的“10+1”试点地区包括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等10个城市及冬奥会场景(即北京、张家口)。

简单一点来讲,数字人民币就是数字化的“钞票”,而对应的App相当于是专门用于管理这些“钞票”的钱包。

微信、支付宝不“香”了?

绝大多数人听到数字人民币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往往是,我们现在用的微信和支付宝支付不是已经很普及了吗?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地专门做一个新的App?

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支付相比,主要有三点不同。

第一,数字人民币是钱,微信和支付宝是钱包和载体,它们并不在一个维度上。作为钱包,微信和支付宝里的“钱”是需要充值的,充值的来源是消费者所绑定商业银行账户里的存款货币,这些“钱”本质上对应的还是你存在银行的传统实体货币。与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功能对应的,其实应该是《数字人民币》App,但后者并不需要强制绑定银行账户,比如你可以使用任意银行卡对钱包进行充值。

第二,除了《数字人民币》App这种“软”钱包,数字人民币还有卡片等多种形态的“硬”钱包,支持收付款双方在无网络或信号不佳的地方,通过“碰一碰”方式完成离线支付。而这一点是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暂时无法实现的。而且,这种支付的便利性还体现在,《数字人民币》无论手机开没开流量,只需要打开软件里面的“碰一碰”功能就能支付。而我们想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必须要网络流量来支持。

第三,支付宝和微信虽然已经极为普及,且在安全保障方面赢得了普通民众的信赖,也经历了市场和时间的检验,但它们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民营企业,一旦企业运营出现问题或是服务器遭遇不测,那么用户的资金就可能面临着各种危险。因此在信用风险上,两者显然是与由国家背书、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数字人民币无法比拟的。

更加强大的安全性

从使用体验上来说,数字人民币还有着一些其他的小便利,比如在《数字人民币》App开立数字钱包无须持有相应银行的账户,提供手机号即可开立任意运营机构的钱包,支持其他商业银行持卡用户向开立在运营机构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又比如,使用数字人民币转账不会被收取任何手续费,相信经常需要转账或是提现的微信或支付宝用户,对此深有体会。

不过对于用户而言,数字人民币其实还潜藏着另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真正为用户着想的“安全性”。

可能很多人并未在意,那就是在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时,支付流程中你的个人信息也会随之传递,比如实名信息、手机号乃至银行账户信息等。对比日常使用现钞进行消费的场景,你在餐饮店、超市或商场支付现金消费时,是完全处于“匿名”状态的,商户除了接过现金之外根本无从获取你的个人信息。而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时,网购平台、商户乃至支付平台都有可能截取到你的个人信息,继而进行二次的信息推送(大数据下的个人兴趣推送、信用卡/理财产品办理等垃圾信息由此而生),这些信息甚至可能还会被售卖到其他渠道。

正是为了满足用户小额、高频的匿名支付需求,数字人民币允许仅用手机号开通匿名钱包。根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电信运营商不得违反有关规定,将手机号对应的客户信息披露给第三方。因此,用手机号开立的四类钱包完全处在匿名状态,中国人民银行、运营机构均不掌握钱包用户实名信息。

同时,数字人民币采取了推送子钱包设计,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当使用数字人民币在电商平台支付时,后台会将用户的支付信息打包做加密处理,用子钱包的形式推送到电商平台,平台不知道用户的个人信息,实现了对用户核心信息的隐私保护。

显然,数字人民币体系收集的交易信息少于传统电子支付模式,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不会提供给第三方。此外,数字人民币遵循“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充分考虑现有电子支付体系下业务风险特征及信息处理逻辑,满足公众对小额匿名支付服务需求。同时,防范数字人民币被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相关交易遵守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要求。